滾滾東流的黃河水,在流經(jīng)新安與孟津交界處的八里胡同后進入孟津縣西部,便到了古孟津口打撈窩,從打撈窩順河往下游不遠處發(fā)現(xiàn)了妯娌遺址和寨根遺址,證明這里是新石器后期伏羲和女媧的重要活動居住地。但如今,自打撈窩以下,歷史古村妯娌、寨根、桑樹園、赤河灘、清河、蓼塢等,全都被小浪底水庫淹沒了,有關的故事也永遠沉入了水底……關于打撈窩的故事我們在之前已講過,而關于這一段黃河沿岸的歷史故事還有很多,黃鹿山、西霞湖、孟津河……恐是三天三夜也講不完。
1 歷史悠長黃鹿山
黃鹿山,又稱鹿山,是邙山的龍脈起點和制高點,主峰黃莊嶺海拔481米。東漢末年,在曹操、袁紹兩軍對決的"官渡之戰(zhàn)"中,曹軍西線的防御重點就在鹿山。
梭羅谷(溝)和清河谷,東西兩谷夾著鹿山。梭羅谷中有橫水河,橫水河古稱滽滽水,向北注入黃河。公元493年,北魏孝文帝率30萬人飛渡黃河,軍隊的主力經(jīng)清河谷、梭羅谷等軍事要道遷都洛陽。孟津梭羅谷中的謝家莊石窟、新安縣黃河西沃渡口附近的西沃石窟等就是這次遷都前后的杰作。隋唐時期的黃河漕運,鹿山是扼守東都洛陽西至長安的重要咽喉。
鹿山之東的栢崖山,是黃河進入華北平原前的最后一段峽谷。由于柏崖山地勢險峻,易守難攻,東魏大將侯景為抗拒西魏在柏崖山上筑有柏崖城。從南北朝以至隋唐,為了控制黃河渡口,朝廷一直在柏崖城駐有軍隊。傳說,周王子晉駕鶴到黃河之北的王屋山,曾在此歇息,因此古代柏崖山附近建有歇鶴臺;唐末,中國道教著名人物、"八仙"之一的呂洞賓在柏崖山隱居煉丹,并在此留有詩作。"柏崖樵歌"是明清時期"孟津十景"之一。如今,一年一度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調(diào)水調(diào)沙和觀瀑節(jié)就在柏崖山舉行。
唐代中葉,關中大旱,京城長安糧食匱乏,皇帝和群臣不得不常住洛陽"就食"。唐開元二十一年(公元733年),為了徹底改變京城缺糧的窘?jīng)r,唐玄宗根據(jù)宣州刺史、京兆尹裴耀卿的建議,在洛陽以西放棄陸運,通過黃河實行分級漕運。運往京城長安的物資通過黃河孟津段,采取四級倒倉的方式運抵長安。于是,朝廷在孟津扣馬設置興洛倉、河陰倉,在柏崖山下設置柏崖倉,在新安縣沿黃河渡口設置鹽倉,在三門峽附近設置集津倉。
自孟津柏崖倉溯黃河而上,黃河漕運的具體步驟為:江南船到孟津興洛倉、河陰倉或柏崖倉,先卸下所載貨物的一半,減載后的船通過小浪底、赤河灘、打撈窩運抵鹽倉。漕船到達鹽倉后,再卸下所載貨物的一半,減載后的漕船將貨物運抵三門峽,然后改為陸運。隋初,大將宇文愷曾率軍民開鑿廣通渠,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,廣通渠長150余公里。陸運的貨物在廣通渠重新裝船,漕船經(jīng)渭河運抵京城長安。
柏崖山山腳下就是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。小浪底,古名小狼堤、小郎水,原本是黃河岸邊孟津縣的一個小村莊,現(xiàn)在是孟津縣一個大鎮(zhèn)的名字,村、鎮(zhèn)因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而名揚世界。
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大壩后就是著名的河清村,河清村位于河清谷谷口,歷史上是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。沿河清谷中溪水邊的石徑蜿蜒而下,就到了王鐸后裔聚居地——牛王溝村河清谷。河清谷中右側崖上有跌馬崖、藏兵洞,傳說為劉秀戰(zhàn)王莽之遺跡。河清谷中有明清"孟津十景"之一"石坂新篁"。
順河沿孟津縣河清谷往下游走約2公里處,河清谷谷口兩側秀峰突兀,譬如刀削,夾岸兩山即硤石峰,硤石峰下即孟津河上"七大古津"之一"硤石津"。
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大壩后還有一個柿林村,相傳劉秀在河北戰(zhàn)敗,經(jīng)過柿林村時人困馬乏,口渴難耐。劉秀仰天長嘆:"能得泉飲之,天下太平必由我造就!"劉秀話音未落,戰(zhàn)馬蹄下寶泉涌出。后人在寶泉邊建觀,命名為寶泉觀。
2 詩情畫意孟津河
在孟津境內(nèi)有一處與小浪底交相輝映的黃河盛景——西霞湖。西霞湖即西霞院反調(diào)節(jié)水庫,因地處孟津縣白鶴鎮(zhèn)西霞院村而得名。西霞湖水面連接小浪底水利樞紐大壩下游,西霞院大壩全長3122米,是黃河上最長的大壩,庫區(qū)水域面積38平方公里,總庫容1.62億立方米,主要功能為蓄水、調(diào)沙、發(fā)電、旅游。
距西霞院村不遠處的小山村名叫落溝村,據(jù)說是駱賓王的避難隱居地。唐中宗李顯登基下詔求駱賓王詩文,得文百余篇及詩十卷,命郄云卿編為專集傳世。駱賓王有《晚渡黃河》詩:"千里尋歸路,一葦亂平源。通波連馬頰,迸水急龍門。照日榮光凈,驚風瑞浪翻。棹唱臨風斷,樵謳入聽喧。岸迥秋霞落,潭深夕霧繁。誰堪逝川上,日暮不歸魂。"據(jù)后人考證,該詩即作于西霞院黃河渡口。
黃河自西霞院之下開始漫流,人們不得不筑堤防溢。恣肆的黃河在寬闊的河床上扭身擺動,水災頻發(fā),河中的沙洲星羅棋布,馬糞灘、柿林灘、王莊灘、白鶴灘、郭家灘、雷家灘、鐵謝灘、李家灘、扣馬灘……無數(shù)沙洲灘涂綿延長達50多公里,形成蔚為壯觀的一幅長卷畫廊,人們稱流經(jīng)孟津的這段黃河為孟津河。
孟津河的稱名最早在秦代,呂不韋著《呂氏春秋第十五卷》:"西歸報于廟,還濟孟津河。西歸于豐鎬,報功于文王。"清嘉慶版《孟津縣志卷二·山川》,對孟津河有如下界定:"孟津縣北境以河為界,自新安入縣境,東出鞏縣,百有余里。河北岸西為濟源縣界,東為孟縣界。怒濤吼夜,濁浪排空。水漲則橫決民田,水落則泥沙壅岸。"
《釣金龜》最早是中國京劇劇目。《釣金龜》的故事發(fā)生在孟津河畔邙山腳下的金河澗,又名《孟津河》。此劇當年曾經(jīng)風靡一時。據(jù)上海《申報》報道,1884年至1934年50年間,《釣金龜》劇目在上海各大劇場演出近200場。
(張道祿)